杏仁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杏仁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留住更多村医让农民看病不愁

发布时间:2020-07-13 19:04:59 阅读: 来源:杏仁厂家

2月15日上午9时许,记者乘车从行唐县城出发,一路向西北方向驶去。10时左右,在县计生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苇园村卫生室。苇园村离县城30多公里,离所在乡镇口头镇有7公里的路程。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一般都先到这里。“有村卫生室,有村医,人们看病还是方便呀!”由于感冒,前来看病的村民杨军青说,在村里,村医可是村民健康的“第一守护人”!

只需一个电话,村医走村串户上门服务

听到记者来,刚给病人挂好吊瓶的村医李秋白,热情地从治疗室里走出来打招呼。“2011年,村里按有关要求建了这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从那时开始,李秋白就成为一名走村串户的上门村医。

苇园村卫生室面积不大,大约60平方米,但观察室、治疗室、诊断室、药房等一应俱全。目前,李秋白和妻子赵凤芝负责着苇园村和邻村寺北沟村近千口人的基本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服务。

说话的当儿,李秋白手机响了。“是寺北沟村一个村民打来的,家里有人生病了,让我去家里给看看。”从早上起床到现在,李秋白已接到五六个村民的电话,“病人都等着呢”。

李秋白嘱咐妻子一些在卫生室值班需注意的事项后,发动了他的“坐骑”——一辆长安“奔奔”,拉上记者出发了。

“以前,我都是骑摩托车。”李秋白说,但有了村卫生室后,上门服务的任务量大大增加,骑摩托车出诊天气暖和了还行,但如果遇上刮风下雨,村子的路不好走,还耽误事。

苇园村是个山区小村,190户640多口人。村庄面积不小,村民住得很分散,这儿几户人家,那边一片院落,从这家到那家,往往要上一个甚至几个陡坡,拐上个大硬弯。邻近几个村子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看着我整天在外面跑,女儿很心疼,就出钱给买了这辆小‘奔奔’。”李秋白笑着说,这可好了,给村民上门看病更及时更方便了。

走了大约三四公里,李秋白将车子停在了离石邱村仇大爷家不远的地方。几天前,仇大爷的孙女小佳丽感冒发烧了,仇大爷像往常一样第一时间给李秋白打了电话。“孩子的病基本好了,再巩固巩固吧。”李秋白给小佳丽诊断后,又配了一天药,并交代家人好好照顾。

走出仇大爷家,我们又上了车,颠颠簸簸地拐到了同村的范发财家。范发财前几天在乡镇卫生院做了手术,由于孩子们都不在家,妻子照看家里也走不开,因此手术后就一直在家休养。“在家里输液,李医生随叫随到,方便了我养病和家人照看。”范发财说。

就这样一户接一户,李秋白一上午走了7户人家,给7个病人检查、送药,一直忙到中午12点多。“今天病人并不多。最多时,我出一趟车要诊疗20多个患者。”因此,李秋白常常是吃了早饭出门,下午再回去。

上门服务已成为李秋白的工作常态,只要有人打电话,不管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会上门给村民看病。“我们这里路不好,有的村子离卫生室也好几里地呢。我一个人来回跑,就省得村民折腾了。”

“我爷爷原来是村里有名的中医。”今年49岁的李秋白,19岁高中毕业后就跟爷爷学起中医。为了学医,李秋白考取行唐县卫校,毕业后随家人当村医。期间,他在河北医科大学接受过三年中医培训。“他的技术蛮好的”,村民们对李秋白的医术很是认可,“请他看病我们很放心”。

让有志服务基层的年轻医生来到农村,留在农村

看病仅是李秋白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村卫生室还承担着全村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作为新农合定点机构,村卫生室还负责着村民的门诊补偿等事项。”

李秋白告诉记者,现在他和妻子两个人既要给村民建健康档案,还要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疫情报告等10多项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量大不说,而且很繁琐”。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是离群众最近、最能方便群众就医的基层医疗机构。“如果‘网底’建不好,农民看病肯定不方便,也必然会增加看病成本。”行唐县口头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李科林说。

与城市社区居民相比,李秋白感到,农村群众对村医的需求更为强烈。“农村如果没有村卫生室,没有好的村医,农民看病就必须去离家更远的乡镇、县城,甚至省城医院,那会给农民带来极大的不便。”

近年来,我省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建设,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状况明显改善,服务质量也显著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农民小病不出村,小钱防大病。

“在农村,无论是村卫生室还是乡镇卫生院,房子确实比以前好了,也配备了一些基础的医疗设备,但医生尤其有诊断经验、有一定水平的全科医生紧缺,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李科林说,不少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都面临着村医年龄偏大、后继无人、知识结构老化、素质差参不齐等诸多问题。

在随李秋白出诊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找李秋白看病的,不少是苇园村邻村的石邱村、寺北沟村村民。“我们村也有村卫生室,但村医已70多岁了,腿脚不方便,医疗技术也有待更新和提高。”石邱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知识老化、素质差参不齐还相对容易解决。”李科林表示,现在,省、市、县每年都会组织乡村医生学习进修,乡镇卫生院也对村卫生室统一管理,每个月会对村医进行业务培训,“但是年龄偏大、后继无人的现状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据了解,随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培养起来的那些基层骨干医生的“离开”,安心扎根农村当村医的人越来越少。

“我是医生,也是农民,我现在还种着十几亩地,这样还能补贴补贴家用。”李秋白说,农村条件差,收入低,大中专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一是不愿回农村,二是缺乏基层经验,即使回来短时间也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

长此以往,谁来支撑医疗卫生的“网底”,保障农民健康呢?李秋白盼望,培养村医,提高村医待遇,让有志服务农民的年轻医生来到农村,想办法让他们安心留下来。“到那时,农民们看病就真不用发愁啦!”(记者 张淑会)

西服订制装

平顶山定做西服

梅州工作服定做

玉溪西装订制